close
註冊中醫師許懿清表示,秋天的燥邪容易耗傷人體津液、損害肺氣,令身體出現秋燥現象。由夏季步入秋季,出現溫燥情況較多,但近年受天氣反常及變得炎熱影響,溫燥更加劇成熱燥,「中醫傳統醫書只提溫燥、涼燥,現秋天比以前嘅秋天炎熱,溫燥程度嚴重咗,甚至令人有熱燥現象」。涼燥多見於接近冬天、寒氣漸盛日子。
 
溫燥症狀包括口乾口涸、口舌咽乾、容易喉嚨痛、煩躁及睡眠不安;出現熱燥人士同樣會有溫燥的症狀,但程度較嚴重,同時有熱氣表現,包括生痱滋、牙肉腫痛、口臭、痔瘡、大便乾硬致出血。

燥邪入侵若不處理,可致津液乾涸,五臟六腑陰液滋養不足,引起內燥症,即容易有氣管敏感、皮膚多皺紋、頭髮變乾、乾燥性濕疹,甚至受口臭、便秘困擾。
對抗燥邪,可從飲食着
市民要對抗燥邪,可從飲食着手。許建議多吃白色食材,其中雪耳為首選的滋潤食物,適合燥熱、熱氣人士食用,有潤肺潤膚、養顏抗病功效。雪梨、百合、玉竹等都是滋陰潤燥食物,但寒底人士不宜日日食雪梨,加薑、陳皮煲熱食可去除涼性,並保留滋潤清肺作用。另建議可飲用三葉潤肺湯、五白潤肺湯等保健湯水,均可潤肺及預防燥邪。家常湯水例如西洋菜南北杏煲陳腎湯、蘋果雪梨水也適合。
煎炸、辛辣食物惹味可口,但食太多會加重熱氣,要預防受燥氣所傷,最好戒吃。港人最愛的打邊爐會令人容易熱氣及上火,尤其麻辣、沙嗲或醉雞鍋等湯底,許表示其實秋天並非打邊爐好時機,冬天才較適合。若無可避免,宜選擇芫荽豆腐、海帶綠豆、番茄薯仔等湯底,或加入雪梨、冬瓜或白蘿蔔等食材中和熱氣。另外不建議市民BBQ,因會加劇乾燥,若無可避免,事後宜喝綠豆湯、夏枯草等減低熱氣。〔轉載〕
arrow
arrow

    William2013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